团体标准(Group Standard)是由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(学会、协会、商会、联合会、产业技术联盟等) 根据市场和创新需求,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标准。
其核心特征在于:
市场驱动: 源于行业实际需求,填补国标/行标空白或提供更优方案。
团体主体: 由具备法人资格、具备标准化能力的社团组织制定发布。
自愿采用: 供社会自愿采用,不具强制力(除非被法规引用)。
快速灵活: 制定周期短,能快速响应新技术、新业态需求。
创新引领: 常包含前沿技术、服务规范或特定领域最佳实践。
团体标准是我国新型标准体系(国标、行标、地标、团标、企标)的重要组成,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市场化标准。
团体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严谨、规范的过程,通常遵循以下核心流程:
1、前期研究与提案立项:
需求识别: 协会成员或行业提出标准需求(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服务缺口、行业痛点)。
可行性分析: 协会评估需求合理性、必要性、技术成熟度、潜在参与方。
立项提案: 发起单位/专家提交《团体标准立项申请书》,包含:标准名称、目的意义、适用范围、主要技术内容、国内外情况、预期效益、经费预算、起草单位建议等。
立项评审: 协会标准化工作机构组织专家评审提案(必要性、可行性、创新性、协调性);
2、避免与现有国标/行标重复或冲突。
立项批准: 评审通过后,协会正式发文立项,组建起草工作组,公示立项信息。
成立起草工作组:
协会牵头,广泛吸纳利益相关方(生产企业、用户、检测机构、科研院所、专家)。
明确工作组成员职责分工(组长、执笔人、成员)。
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和时间表。
3、起草标准草案:
工作组深入调研、试验验证、充分讨论。
依据GB/T 1.1《标准化工作导则》等编写基础标准。
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(阐述编制过程、主要技术内容依据、重大分歧处理等)。
4、公开征求意见:
协会通过官网、邮件、平台等渠道,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广泛公开征求意见(通常不少于30日左右(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,时间会有偏差))。
收集整理所有反馈意见,形成《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》。
5、技术审查:
协会组织技术委员会或专家组召开审查会。
审查重点:技术内容的科学性、先进性、可操作性、协调性;文本的规范性;意见处理情况。
起草组根据审查意见修改,形成标准送审稿。
6、批准发布:
协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等决策机构审议送审稿及审查意见。
批准通过后,赋予正式标准编号(通常以T/ + 团体代号 + 顺序号 + 年份)。
协会正式发布公告,明确实施日期。
强制备案: 发布后30日左右(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,时间会有偏差),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完成备案公示。
7、出版发行与宣贯实施:
协会组织标准文本的正式出版(纸质/电子)。
通过培训、解读会、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标准宣贯。
鼓励会员及社会各方自愿采用标准。
协会可建立配套机制(如符合性评价、标识)推动应用。
8、实施反馈与复审修订:
跟踪标准实施效果,收集用户反馈和问题。
定期复审: 通常每3~5年左右(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,时间会有偏差)复审一次,评估标准是否需修订、确认或废止。
及时修订: 根据技术发展、市场变化或反馈,启动修订程序(流程类似制定,可简化)。确认有效或废止也需公告。
有任何标准问题的朋友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。
上述就是小编的基本的讲解(部分内容、图片、字体,来源于网络和AI工具,侵删),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。目前,标准化建设在市场上有很不错的影响,同时也是一个不错的宣传方式。因此,想要在市场中有长久的发展,还是需要参与其中的。